导读:白起是秦国一位不可多得的军事奇才,一生从未有过败绩。因为一生杀人过多,白起也被后人称之为“人屠”。仅在长平之战就坑杀赵军四十五万降兵,成为了白起不可抹掉的污点。然而,有一次战役,白起宁死也不愿意参加的战役。
长平之战后,白起想携大胜之师乘胜追击,顺势攻打赵国。此时,应侯范雎却建议秦王停止进攻赵国,要求韩国、赵国割地给秦国。秦王欣然答应。公元前259年,韩国答应割让垣雍(今原阳县)给秦国,赵国也答应割让六城请和给秦国。
然而,赵王违约不割六城给秦国,反而与东方诸国合纵对付秦国。秦王非常愤怒,因为自己被赵王摆了一道。于是,公元前259年10月,秦王派五大夫王陵率军二十万兵讨伐赵国,兵锋直逼赵国邯郸。那秦王为什么不派百战百胜的白起呢?因为当时白起生病了,无法出征。
公元前258年正月,王龁攻打邯郸失利,损失五个校官及那些校官的士兵。此时,白起已经病好了,秦王想让白起代替王龁统率秦军攻打赵国。但是白起拒绝,并跟秦王详细叙述了自己拒绝攻打赵国的原因。但是,秦王不管,还是亲自下命令让白起统帅秦军攻打赵国的任务,白起死活都不接受。秦王又派应侯范雎做白起的思想工作,白起却始终不肯接受,最后还以生病为由拒绝秦王派给的任务。
作为秦国的战神,白起向秦王分析过不参加讨伐赵国的具体原因,可是秦王没有听进白起的劝告,毅然向赵国发起了战争。白起为什么死活都拒绝参与邯郸之战呢?
《史记》记载:武安君病愈,秦王欲使武安君代陵将。武安君曰:“邯郸实未易攻也。且诸侯救日至,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。今秦虽破长平军,而秦卒死者过半,国内空。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,赵应其内,诸侯攻其外,破秦军必矣。不可。”
第一、赵国虽然经过长平之战后遭受惨败,但是经历了半年多的时间赵国已经慢慢恢复元气。赵国的士气也逐渐得到恢复,赵国全国上下对秦国恨之入骨。如果此时去讨伐赵国,赵国全国上下一定誓死抵御秦国,这就是所谓的“哀兵必胜”。因此,秦国一定为此战付出惨重的代价,还不一定能把赵国攻下来。
第二、秦国虽然在长平之战取得胜利,但是那是惨胜。在长平之战中,两国的实力遭到严重的削弱,赵国死亡人数有四十五万人,而秦国伤亡人数约二十万人。秦国在长平之战后国内就极度空虚,如果诸侯趁着秦国攻打赵国偷袭国内,那秦国就非常危险了。
第三、经过长平之战后,诸侯国各国都意识秦国对东方诸侯国的严重威胁,因此诸侯国不约而同把秦国当作共同的敌人。因此,以信陵君魏无忌为首,主动联络其他诸侯国帮赵国共同对付秦国,因为只有打败秦国,才能消除东方诸侯国的威胁。为此,信陵君早已奔走各国游说,利用自己的威望把各诸侯国组成联盟,一起对付秦国。如果秦国此时讨伐赵国,那么其他诸侯国肯定与赵国里应外合共同对付秦国。到那个时候,秦国肯定吃败仗,徒消耗国家的国力。
第四、秦国讨伐赵国,拉长了秦国的补给线和战线,不利于秦国作战。而如果诸侯国趁着秦国与赵国相持不下时候,切断秦国的补给线,那么秦国就很被动,甚至很危险。
以上就是白起向秦王分析不能攻打赵国邯郸的原因。白起不愧是秦国战神,把局势分析的细致入微,精准预测战局未来的发展。可惜,秦王一意孤行,为了报复赵国非要攻打邯郸。结果,正如白起所料,秦国攻打邯郸失败,损失惨重。
《史记》记载:秦王使王龁代陵将,八九月围邯郸,不能拔。楚使春申君及魏公子将兵数十万攻秦,秦多失亡。
公元前258年,王龁在八月和九月攻打邯郸,一直攻不下来。楚国派春申君和信陵君带领数十万大军攻打秦军,秦军伤亡惨重。过了三个月,诸侯联军进攻秦军,战况非常紧急,秦军步步退让。后来,秦军在赵国和诸侯联军内外夹击之下,最后秦军大败,并且损失惨重。
邯郸之战是白起有生以来第一次宁死都拒绝参与的战役,假如白起统帅秦军,结局是否不一样?不过,从白起拒绝出征邯郸之战来看,说明了在天时、地利、人和还没有符合时,即使战神的白起也不会轻易出战,因为一旦草率出战就容易导致失败。这也许就是白起不愿意出战的根本原因吧!
图片来自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