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起《永乐大典》,就不得不提它的“幕后老板”——明朝永乐皇帝朱棣。这哥们儿靠“靖难之役”当上皇帝后,总想搞点大动静证明自己。于是在公元1403年,他一拍桌子:“咱要编一本前无古人的超级大书,把全天下的知识都装进去!”这就是后来的《永乐大典》,但当时的明朝,真的撑得起这么烧钱的项目吗?
先说说明朝的“钱包”情况。朱棣刚上位时,明朝刚打完四年内战,国库其实有点“虚”。但这位皇帝是个“基建狂魔”+“航海发烧友”,一边迁都北京修紫禁城,一边派郑和带船队下西洋,还得派兵打蒙古。这么一通操作下来,按现在的话说,就是“财政压力山大”。可偏偏在这种情况下,朱棣还掏出真金白银搞文化——修《永乐大典》前后花了11年,动员了2100多号人,上到大学者,下到抄书匠,全脱产干活。光想想每天的伙食费、纸张笔墨钱,就是一笔天文数字。有大臣算过,这些钱要是拿来买粮食,能堆成山;要是造船,能再凑出一支郑和舰队!
反对的声音当然不少。有个叫周时望的大臣就敢直言:“陛下,老百姓还在饿肚子呢,您把钱砸在纸上,不如去赈灾啊!”还有人偷偷吐槽:“秦始皇烧书,您玩命出书,这俩极端咋都让咱赶上了?”但朱棣根本不听,还放出狠话:“我要让后世子孙,翻开这书就能知道天下事!”(原话:“括宇宙之广大,统会古今之异同”)
说到修书,还有个有意思的故事。有一回,学者们遇到个难题:古代医书里提到的“曼陀罗花”到底长啥样?找遍了现存的书都没图。朱棣听说后,直接给郑和下命令:“你下西洋的时候,给我留意这花!”结果郑和船队在东南亚真找到了,不仅画了图谱,还把当地人用花治病的法子都记下来,妥妥塞进大典里。你看,这修书还顺带搞了波“跨国科研合作”。
可惜,这么牛的书,命运比电视剧还曲折。正本在明朝神秘消失,有人说跟着嘉靖皇帝埋进了陵墓,有人说毁于明末战火;副本虽然撑到了清朝,却惨被“虐待”——乾隆修《四库全书》时,嫌它占地方,随便抽了点内容就扔一边;后来八国联军打进北京,副本被当废纸烧火、垫马槽,甚至被老外撕成一页页当“战利品”带走。现在全世界只剩400多册,散落在中、美、英等国,咱国家图书馆里也就224册。每次看到这些残页,都让人想拍桌子:“这可是老祖宗的心血啊!”
不过话说回来,朱棣当年花这么多钱修书,到底值不值?虽然书没完整留下来,但它把元朝以前的古籍资料抢救性记录下来,后来好多失传的书,都是靠大典里的片段“复活”的。就像一盏灯,虽然自己碎了,却照亮了后人找书的路。如果朱棣泉下有知,说不定会说:“钱花得肉疼,但事儿办得漂亮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