毛毛小说网

精选小说导航,热门好书推荐,畅读优质网文世界

法正不死便无三国,法正有多恐怖?公元219年曹操说了公道话

历史啊,总是躲不开人的命。刘备麾下谋士的更迭就像岁月的河流,急急的,冲刷着每一块鹅卵石,最终却都沉进水底,不见踪影。三国人事,谜团太多,但法正与刘备的关系、法正本人对蜀汉兴衰的影响,常常被讨论得云里雾里,有趣得紧。说起来,有时候一群人看公路片,看到最后,不记得风景,只记住了同车的搭子那么一两个。简雍、孙乾、糜竺这些“老友”型亲信,远远追不上后来法正、张松掀起的风波劲爆,他们的人生实在是一个意思吗?


刘备最初的队伍,老实话,不怎么讲谋略。简雍是铁哥们,不怎么提建议,糜竺出钱不下场,孙乾很是埋头苦干。他们更像行走江湖能喝几杯的伙计,偶尔也装个体面官,倒不是喂三分水墨酱油就当得起“谋士”这称号。糜竺连自己的妹妹都送进了刘家门,甘做东床快婿,这种捆绑式的交情,倒像某些创业合伙人。兜底的,永远是口袋深、情分厚的老乡。刘备是个讲究人情味的领袖,他需要这样的人。只是,能打天下靠亲友团吗?不太行吧?三国的竞争,哪是吃吃喝喝能解决的。亲情,始终不能替谋略上位。


徐庶来了,局面开始不同了。徐庶的推荐,把诸葛亮拽到刘备帐下,这才算是给刘备政权装了台发动机。“卧龙凤雏得一,可安天下”,豪言听起来够猛。庞统、马良再一出现,风头一时无两,只可惜这批人说到底还是有些天马行空。真正让刘备飞起来的,还得是法正。法正这个人,有血统,很傲气,背景堪比网络热搜那种带爹带娘流量包,祖上官却比皇族还牛。法正卷入益州,和本地的那些世家望族混在一起,表面老实巴交,里头一肚子算盘。谁能想到,正是这股子世家门阀的复杂风气,后来把蜀汉推上巅峰,也让它悄悄埋进深坑。


法正在刘璋手下,可不是直接风生水起的。县令干了许久,运气好点混个军议校尉,说白了当参谋也没有实际权力。可是人的心里很怪,有时候有能力没平台反倒生出更多的野望。法正在益州别驾张松面前吃过苦头,两人谈天下事,憋闷得很。张松个头小、长相怪,偏偏口才绝佳。到曹操那边被修理一顿,真是够窝心。曹操没给脸,刘备却来劲地端茶倒水伺候,张松这一颗心就搁了大半在刘备那块阵营。张松既然能受刘备重用,法正心里明摆着:投奔刘备靠谱。


形势一变,天下几大枭雄盯着益州动脑筋。张松、法正明白,光靠刘璋是守不住的。于是他们让刘璋起意投奔曹操。结果曹操被张松的嘴气得脑袋都大了,直接把人赶回来。这里就有趣了,刘备顺理成章照单全收。投名状那么一递交,刘璋自觉汉室宗亲,心理防线立刻松动。看着看着,像是大棋局里一步一步推进,谁也逃不掉。法正和张松一边推波助澜,促成刘备入川,刘备其实还犹豫着是否该下狠手。法正劝他,世间乱局不容软弱,要成大业顾不得面皮。刘备终究把心一横,照计而行。


张松功高震主,不好相处,最后自作自受,送了小命。法正活下来,更加稳固其地位。说好听点,他能顾全大局,对益州政情门清。说难听点,这种人要是用在治理国家,心眼多就成了负担。法正的建议,刘备一一都听。“成大事者不拘小节”,哪怕是娶了前任汉宗亲的遗孀,都被法正一句话点透。这时候的法正在刘备心里地位可见一斑。做了汉中王,他赏法正的份量,直接杠上诸葛亮,黄金银子一样都不少给,两个人官位甚至明面上互为对等。


可惜人都有缺点。法正倚仗了刘备的宠信,人性里那些没劲的地方被放大了。“睚眦必报”,有人说这叫公道,可做官则灾难。他处处为益州的世家说话,打击异己,关系也摆明只拉自己人。和诸葛亮搞《蜀科》时,他处处和亮子唱反调。诸葛亮主张用法严苛,他便四处伸张“本地利益”。你说这种状况适合稳定新政权吗?其实根本就不是长治久安之道。只不过,谁也没法从头安排妥帖,蜀汉当时急着团结,法正这样的人你还真不好一下子踢出去。


但刘备并非时时都易被左右。有人说他的刚烈牵着脑袋走,道理上对,但真到关键点,他反而会犹豫不决。入主益州之初,他有点像个小心驶得万年船的中年男人,迟疑、怕丢人、讲面皮。到了法正劝说,该下决心就下决心。这种人要说善变也行,却最要紧的是他心里总记着和老兄弟们的恩义。


孟达是法正的旧识,两人一起抛弃故土,扎堆投奔刘备。刘备对孟达不怎么上心,“兄弟情谊”这种说法在政坛常常靠不牢。孟达心里憋着不满意,逮住机会挑拨刘封反关羽。刘备其实信不过法正之前的圈子,但还是让孟达掌了兵权。为什么会这样?或许是知人知面不知心——法正一生拼命给刘备出主意,关键关头却救不了自家的兄弟,或者,谁也没救得了,三国的局面总是一波连一波的。荆州之失,关羽败亡,进而刘备东征,夷陵失利,其实点点滴滴都和法正错综缠绕在一起。法正的用人,终究留下了大麻烦。


或许有些人不服。诸葛亮曾讲,要是法正不死,刘备绝不会贸然再战东吴。但这话要听一半。没有法正之功,兴许蜀汉压根就立不起来。可若少了法正的锋芒和人事纠结,也不至于咽下那么多“自家窝里斗”的苦果。前面说法正品行欠些,真要算起“政事”方面也未必全然糟。可惜,他不懂得节制。一个好谋士,却永远做不到完美管家。


刘备的悲剧,在于他不是曹操那种杀伐决断的主儿,也不像孙权那么会见风使舵。他骨子里是个讲义气,重用老乡朋友又想着琢磨大业的人。到头来,他和法正之间的关系其实最真实反映了那种“非亲非友而又非敌”的权力携手。法正死得不算早,时年四十五,一头扎进蜀地暗流,最后自己熬干了。


这些人沉浮于乱世,成功不过是几笔运气夹杂着胆识野心的游戏。但有一点还得说,法正短暂的权势,不只帮助刘备扩张地盘,也给后来的蜀汉埋下隐患,好像一锅乱炖,不知哪样料出了岔子。三国历史就是这么不完美,却吸引人琢磨半天。


总结的话,其实很简单。有的人注定只适合打江山,不适合坐江山。蜀汉的盛与衰,刘备、法正、诸葛亮都能写出各自的剧本。现实里的“良禽择木而栖”,未必结果更好。某些一意孤行的性格,也许一开始很锋利,到了聚众理政,总要留下无法补漏的裂缝。法正既是刘备的贵人,也是他未来的绊脚石,而蜀汉的命运或许从一开始便藏进这些裂缝里了。

控制面板
您好,欢迎到访网站!
  查看权限
网站分类
最新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