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是块神奇的镜子,照见我们未完成的自己
深夜一点,我轻手轻脚走进卧室,六岁的小女儿正抱着我的旧毛衣熟睡。月光透过窗帘缝隙,在她脸上投下淡淡的绒毛,像极了二十年前的某个清晨 —— 那时我刚成为母亲,也是这样凝视着襁褓中的她,以为自己要教会这个小生命如何长大,却没料到,真正被重塑的人是我自己。
养孩子从来不是单向的付出,就像园丁在浇灌幼苗时,也会被花草的芬芳治愈。记得儿子三岁时,我教他认时钟,掰着他的小手数 “长针指向 12,短针指向 7,就是七点啦”。小家伙突然指着我的皱纹说:“妈妈的眼睛旁边也有好多小针针。” 那是我第一次认真审视镜中自己 —— 原来为了生计奔波的这几年,我早已把 “温柔” 藏进了疲惫的褶皱里。后来每次教他新知识,我都会先对着镜子练习微笑,这个被孩子无心点破的习惯,竟让我成了同事口中 “最有耐心的妈妈”。
孩子是天生的哲学家,能用最稚嫩的语言戳破成人世界的伪装。去年冬天,我因为工作失误被领导批评,回到家对着玩具熊发脾气。五岁的小侄女蹲在我脚边,把摔在地上的小熊捡起来,用棉花堵住它的耳朵:“小熊说,阿姨的声音太吵啦,像打雷时忘记带伞的云朵。” 我突然愣住 —— 成年人总以为要教会孩子控制情绪,却在他们天马行空的比喻里,学会了与自己的脆弱和解。那天晚上,我第一次蹲下来跟孩子道歉,她却踮起脚尖给我贴了颗星星贴纸:“老师说,会说对不起的人都是大英雄。”
养育的过程,也是重新修复自我的过程。我小时候总被父亲批评 “毛手毛脚”,所以对女儿的要求格外严格。有次她打翻牛奶,我正要脱口而出的斥责,被她举着沾奶的小手打断:“妈妈你看,牛奶在桌子上画小河呢。” 那瞬间我突然想起,十岁那年我打碎了爷爷的茶杯,躲在门后发抖,要是当时有人能看见我眼里的恐惧就好了。从那以后,我学会了先问 “你没烫到吧”,再一起收拾残局。现在女儿常说:“妈妈的手像棉花糖,摸起来软软的。” 这双手曾因为紧张而攥得发白,是孩子的包容让它重新变得温暖。
最动人的成长,往往发生在不经意的目送里。儿子第一次独自坐公交那天,我偷偷跟在车后跑了三站地。透过车窗看见他笨拙地给老奶奶让座,到站时认真核对站牌,突然发现那个昨天还缠着要抱抱的小家伙,已经能独当一面了。晚上他骄傲地展示公交票根:“妈妈你看,我记得你说过要保管好自己的东西。” 原来那些反复叮嘱的话,真的会像种子一样在他们心里发芽。
有次家长会上,老师让孩子们画 “我的超级英雄”。我家两个孩子画的都是戴着围裙的我 —— 女儿画里的我举着锅铲打败了西兰花怪兽,儿子画里的我在暴雨天背他回家,脚印里都闪着星星。其实那天我摔了一跤,是他用小手给我揉膝盖:“妈妈别怕,我给你吹吹就不疼了。” 我们总以为自己在守护孩子,殊不知很多时候,是孩子在踮着脚尖保护我们的全世界。
小区里的老槐树又开花了,女儿捡了串槐花别在我发间:“妈妈这样像公主。” 我笑着拍下照片,想起三年前她刚上幼儿园,死死拽着我的衣角哭到打嗝。如今她会奶声奶气地说:“妈妈上班要开心,我在幼儿园会想你的。” 所谓养育,就是看着他们从攀附你的藤蔓,长成自己的树,而我们在放手的同时,也收获了更完整的人生。
那些深夜喂奶的疲惫,辅导作业的抓狂,最终都会变成记忆里的糖。当孩子突然冒出一句 “我以后也要像妈妈这样养小宝宝”,才惊觉我们早已把勇气与爱,悄悄种进了他们的生命里。这场双向奔赴的旅程中,我们教他们如何飞翔,他们却教会我们如何守望;我们给他们全世界,他们却让我们成为了更好的自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