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戏的最高境界,不是给人看,是给天看。” 这句话在《主角》预告片里一出来,就特别抓人,也说到很多观众心里去了。
现在电视上全是那些套路化的古装偶像剧和玄幻剧,看得人都腻了。这部《主角》,扎根在陕西的秦岭大山里,骨子里就带着秦腔那股子又厚实又带劲的劲儿,现在终于要跟大家见面了。
它能不能把大家对那些有年代感、有分量的好剧的想念给勾回来?能不能让这种真正讲历史、讲人生的剧重新当上“主角”?这事儿,大家心里都悬着呢。
《主角》为啥这么有底气?因为原著小说作者陈彦,可是拿了茅盾文学奖的大作家,他在剧团里实实在在泡了四十多年,这故事就是他的人生感悟。
故事讲的是刘浩存演的忆秦娥,这姑娘命是真苦啊,被老天爷反复捶打,硬是从一个在灶房烧火的丫头,挣扎着成了秦腔界的“皇后”。
开头那句“去年今日此门中,人面桃花相映红”,多美啊,可转眼就成了“人面不知何处去,桃花依旧笑春风”,听着就凄凉。
这就像忆秦娥的命运:年纪轻轻就被人欺负了,初恋伤得她透心凉,结了婚老公还出轨,更惨的是孩子小小年纪就没了,她还老被推到风口浪尖上挨骂……
书里作者真是把能想到的苦都堆她身上了。但你说怪不怪?正是这些苦到不能再苦的经历,反而让她在秦腔舞台上爆发出惊人的光彩——真正厉害的艺术,常常就是从一个人被命运扎得千疮百孔的地方长出来的。
演员这块儿,绝对是《主角》的王牌,组了个“年代剧梦之队”:
张嘉益(演胡三元):陕西汉子,演戏那叫一个绝。《白鹿原》里的白嘉轩,《装台》里的刁顺子,都演活了。这回他演忆秦娥的舅舅胡三元,这人本事大,但也傲气,爱戏爱到疯魔。
预告片里他那眼神,就透着股“戏比命大”的劲儿。网友说得挺逗:“张嘉益一出来,就知道稳了!这舅舅演得太像样了!” 他是忆秦娥的领路人,可也是她年轻时候不少麻烦的源头——艺术这扇门,有时候开门的钥匙又沉又硌手啊。
刘浩存(演忆秦娥):她之前演过《一秒钟》里倔强的女孩,也演过《七根心简》里的冒险角色。她身上那种有点懵懂、有点柔弱但又能忍的劲儿,跟忆秦娥年轻时候挺像的。
关键得看她后面怎么演,忆秦娥经历了那么多大风大浪之后,那份沉淀下来的力量和爆发力,刘浩存能不能演出来?这朵看着娇弱的花,能扛得住秦腔这行里的风吹雨打吗?
秦海璐(演胡彩香):这也是个演戏的“狠人”,《装台》里那个穿亮片裙跳舞的泼辣女人让她演得活灵活现。这次她演胡彩香,这女人自己有家庭,但又跟胡三元有点说不清道不明;她也想当主角,还为此跟好姐妹闹翻了脸。
可等姐妹兼对手落了难,她又伸手帮忙,还把自己的本事都教给了忆秦娥。看过书的粉丝都乐坏了:“胡彩香就该是秦海璐这样!她闭着眼睛演都不会出错!” 现在就看她和刘浩存对戏,能不能擦出火花了。
其他好演员扎堆(黄金配角团):孙浩演忆秦娥的师父苟存忠,这老头有门绝活叫“吹火”,唱武旦刀马旦都是一绝,最后累死在了台上,真是“戏比天大”。
姬他、石文中这些在《装台》、《护宝寻踪》里露过脸的熟面孔又聚一块儿了。还有王晓晨、窦骁、翟子路这些有实力的年轻演员也来了。这演员阵容,就跟秦岭的大石头一样结实,啥样的大戏都撑得住!
想当“主角”?没那么容易,得过三道坎儿:
1. 刘浩存能挑大梁吗?
整部戏就围着她演的忆秦娥转,演她从十一岁烧火丫头到五十多岁秦腔皇后这四十年的起伏人生。年龄跨度大,命苦事儿多,还得演出唱戏的功夫和境界。
这对刘浩存来说,简直是演艺生涯的一次超级大考。考好了,前途一片光明;要是演砸了,质疑声肯定少不了。
2. 导演李少飞能行吗?
虽然有大导演张艺谋当监制把关,但具体拍戏的是李少飞。他早前拍的《装台》口碑贼拉好,里头有段戏特逗:孙浩演的团长带着大伙儿排练,为了应付领导检查,专门去城中村找了帮街坊来假装观众。这段戏拍得又荒诞又心酸,把小人物的无奈和辛酸拿捏得死死的。
拍《主角》这种年代剧,要那种厚重感,要拍出秦腔舞台的大气又苍凉,还要把人物命运的起伏拍出史诗感,导演没两把刷子、对陕西的风土人情理解不深可不行。
好在编剧马晓勇也是《装台》的老搭档,对陕西那点事儿门儿清。只要导演能保持《装台》的水平,这戏的魂儿就丢不了。
3. 书里那些活灵活现的生活味儿,能拍出来吗?
原著小说最打动人的,就是那些特别生活、特别真实的细节:县剧团里鸡毛蒜皮的日子、西京(西安)老城墙的厚重感、那些横平竖直街道的热闹烟火气、还有小巷子里藏着的地道美食。预告片里秦腔场面看着挺大,衣服道具也挺有年代感。
但能不能让观众隔着屏幕都能闻到油泼辣子的香味?能不能让人感觉到手摸在古城墙砖上的粗糙感?能不能体会到秦腔咿咿呀呀唱腔里带出的岁月无情?这些才是决定这剧能不能封神的关键。
预告片里,秦岭看着苍苍茫茫,秦腔吼得撕心裂肺,好像能看到忆秦娥在烂泥坑里挣扎着爬起来,也能听见胡三元为了戏疯魔的喊叫。
《主角》的野心不小,它不只想讲个好故事,它还想用秦腔那股子能震破天的劲儿,在这个到处是快餐娱乐的时代,守住一块真正有文化的阵地。
当大家都在忙着拍那些流水线上出来的“快消剧”时,《主角》有点像个孤勇者,默默扛起了要把品质年代剧带回观众视野的大旗。
它想告诉我们:总有些故事,值得花一辈子去好好讲;总有些人,值得在时代的大浪里留下名字;总有些艺术,它唱出来不是为了讨好谁,而是为了能冲上云霄,让老天也听听。
戏台上,粉墨登场的叫“角儿”;电视里,我们真正盼着的,是那个能戳破虚假热闹、直戳人心的“主角”回来。
这出秦腔大戏,能不能让听腻了甜腻声音的耳朵,重新听到历史深处传来的回响?咱们,走着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