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诗词
北宋文坛群星闪耀,王雱以宰相之子的身份,在短暂人生中写下别具一格的诗篇。他是王安石眼中"天下奇才",却因病弱早逝,仅存数十首诗词,却篇篇见性情——或借春景诉尽相思,或以暮春叹惋流光,更以寥寥绝句道尽孤寂。今选其三首经典,细品其文字间藏着的深情与哲思。
一、《眼儿媚·杨柳丝丝弄轻柔》
——柳丝绾尽相思结
原词
杨柳丝丝弄轻柔,烟缕织成愁。海棠未雨,梨花先雪,一半春休。
而今往事难重省,归梦绕秦楼。相思只在,丁香枝上,豆蔻梢头。
赏析
起笔便见巧思:春风里摇曳的柳丝,本是柔美的象征,词人却以"烟缕织愁"的比喻,将无形愁绪化为可触的丝线。"海棠未雨,梨花先雪"以色彩对比写春半凋零——海棠尚含露未谢,梨花却已如白雪飘落,一"未"一"先"道尽春光易逝的惊心。
下阕转向怀人,"秦楼"代指恋人居所,梦魂萦绕间可见思念之深。结句以"丁香""豆蔻"双关:丁香含结如愁思难解,豆蔻含苞喻青春年华,两种意象叠合,将少年人青涩又深沉的爱恋,凝练成永不褪色的诗行。
二、《倦寻芳慢·露晞向晚》
——流光抛人独自瘦
原词
露晞向晚,帘幕风轻,小院闲昼。翠迳莺来,惊下乱红铺绣。倚危墙,登高榭,海棠经雨胭脂透。算韶华,又因循过了,清明时候。
倦游燕、风光满目,好景良辰,谁共携手。恨被榆钱,买断两眉长斗。忆高阳,人散后。落花流水还依旧。这情怀,对东风、尽成消瘦。
赏析
上阕以工笔绘暮春小院:暮色中露水渐干,黄莺掠过翠径惊落花瓣,雨后海棠如胭脂浸透。色彩浓丽处暗藏转折——"算韶华"三字陡转,原来满目春光反成催愁之因,清明已过,年华又在蹉跎中流逝。
下阕直抒孤寂:"好景良辰,谁共携手"呼应《牡丹亭》"良辰美景奈何天"的叹息,以乐景写哀情。"榆钱买断双眉"堪称神来之笔:古人以"榆钱"喻无用之物,词人却想象它"买"尽愁绪,让双眉长锁,无理而妙,将愁绪的沉重具象为可称量的物件。结句"对东风、尽成消瘦",人与春俱瘦,既是病体的真实写照,更是心魂因孤独而憔悴的隐喻。
三、《绝句》
——雨帘深锁病中愁
原诗
一双燕子语帘前,病客无憀尽日眠。
开遍杏花人不到,满庭春雨绿如烟。
赏析
二十八字写尽寂寞况味。首句以"双燕语帘前"的热闹,反衬"病客尽日眠"的孤独,一"语"一"眠"形成动态对比。次句"人不到"三字如重锤落地:杏花烂漫时本应朋客往来,却门庭冷落,唯有病中人独对空庭。
结句以"春雨绿如烟"收束,细雨朦胧中,满庭绿意似化烟岚,既是写实之景,更是心境的外化——愁绪如雾,弥漫在空寂的庭院,也缠绕着病中词人的心。以乐景写哀情,以动景衬静境,愈见孤寂之深。
结语:短章里的永恒光芒
王雱存世诗作虽少,却篇篇见真性情:他写相思,便以柳丝、丁香织就缠绵;叹流光,就用榆钱、落花丈量愁绪;述孤寂,则让双燕、杏花都成陪衬。这些文字里,既有北宋文人的雅致哲思,亦有少年早慧的敏感心肠。
正如其笔下"满庭春雨绿如烟"的意境,他的诗词亦如轻烟般,在历史深处氤氲出一片独特的天地——虽生命短暂,却以诗心永恒,让后世得以在寥寥短章中,触摸到千年前那个天才文人的灵魂褶皱。